目前,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有价金属的回收普遍采用酸浸出的方法
[10,11,12]。但是正极片不仅含有活性材料,还有导电碳、黏结剂和集流体(铝箔)等物质,而导电碳和黏结剂在酸溶液中不溶解,在浸出反应中容易形成一个灰层
[13],不利于有价金属在酸溶液中浸出。因此,酸浸出实验前,需要对材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材料中的导电碳和黏结剂。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溶剂法和高温法。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溶剂法采用与黏结剂具有相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来溶解黏结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能促进电极片黏结剂的溶解
[14,15]。YANG等
[16]先将报废的电池充分放电后,拆解得到电极片,电极片裁成小方块,放入NMP溶液中,超声3 min,黏结剂能有效地被溶解。但是溶剂法去除黏结剂不够彻底,且导电碳没有溶解以及有新杂质NMP的引入,因此仍有惰性物质残留在活性材料表面,不利于有价金属浸出。高温法利用正极材料中每种物质分解温度的不同,通过高温使物质分解失效,得到纯净的活性物质。据文献报道,黏结剂(PVDF)开始热分解温度大约在350 ~ 400℃
[17],导电碳开始分解温度约在600℃
[18],铝箔的熔点为660℃。SONG等
[19]在对Li(Ni
1/3Co
1/3Mn
1/3)O
2电极材料进行热处理回收时,把电极片剪成小片,放入马弗炉中,在350 ~ 450℃下反应2 h,使得黏结剂热分解,正极粉末从极片剥落,从而收集得到正极粉末材料。但是,此文献仅对黏结剂进行了分解处理,忽略了导电碳对浸出实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