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能源进展》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30
  

  • 全选
    |
    论文
  • 蒋绍坚,黄靓云,彭好义,唐富强,姚 昆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81-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三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在不同气氛下和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热重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生物质成型燃料失重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其空气气氛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在空气气氛下的挥发分析出速率比N2气氛下高,随着温度升高,N2气氛下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分解,而空气气氛下还伴随有其分解产物的燃烧。生物质中挥发分含量较高时,反应活性也比较高。实验温度由室温升至800℃时,在升温速率为10℃/min ~ 25℃/min范围内,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松木热重曲线先向低温区移动再向温度较高的一侧移动,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也表现出相同规律,当升温速率为20℃/min时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最低,升温速率为25℃/min时失重峰值最大。动力学特性分析表明,采用2组分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生物质在空气中的失重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

  • 赖喜锐,黄艳琴,周肇秋,阴秀丽,吴创之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8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分析了麦秆及其酶解残渣的基础物化特性,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研究了酶解残渣的热解反应过程及其主要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并用混合反应模型计算了酶解残渣热解过程的表观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麦秆酶解残渣是一种富含木质素的高灰分、低热值的生物质原料,与麦秆原料相比,其热解过程相对平缓,主要失重温度区间为200℃ ~ 800℃,最大失重峰为350℃,与木质素的热解特性相近;提高升温速率可以使酶解残渣热解反应剩余产物质量明显减少,最大失重速率提高;热解主要气体产物中CH4析出的温度区间为400℃ ~ 700℃,CO和CO2在380℃、450℃和650℃都存在析出峰。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酶解残渣热解过程在低温区(200℃ ~ 350℃)和高温区(350℃ ~ 800℃)分别遵循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 杨会娟,张海荣,郭海军,黄 超,林晓清,熊 莲,陈新德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93-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原料,以偶氮二异丁基咪二盐酸盐(AIBA)作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羧甲基纤维素共聚物复合絮凝剂(PDAC)。考察了不同初始固含量、初始阳离子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羧甲基纤维素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物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PDAC较优的合成条件为:阳离子度30%,初始固含量20%,引发剂用量0.035 g,反应温度75℃。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共PDAC对0.25%高岭土模拟浊度水的浊度去除率为95.77%。

  • 赵 月,谭雪松,刘 静,庄新姝,亓 伟,王 琼,余 强,王 闻,袁振宏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99-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中纤维类多糖的酶催化降解是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木质纤维素进行预处理,破坏底物的顽抗特性,是实现木质纤维素高效酶解糖化的必要途径。本文就目前预处理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预处理方法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周贤友,徐 瑛,孙永明,孔晓英,袁振宏,邢 涛,牛红志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05-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两段式生物脱硫工艺,以异养脱硫菌Pseudomonas putida DS1(假单胞菌属)为菌株,研究了硫化物负荷、溶解氧(DO)、气液体积比、pH值等工艺参数对硫化物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O影响Pseudomonas putida DS1对硫化物的去除率,当硫化物负荷为40 g•m−3•h−1、DO为1.5 mg•L−1时,S2− 去除率达90.6%以上;硫化物负荷与DO呈线性关系,随着硫化物负荷增加,DO逐渐增大;硫化物去除率随硫化物负荷的增加而降低,当硫化物负荷小于80 g•m−3•h−1时,硫化物去除率大于90%;当硫化物负荷大于80 g•m−3•h−1,硫化物去除率低于90%;当沼气中H2S浓度为3 000 ± 10 ppm、气液比为15∶1时,H2S去除率达93.6%;循环液pH值为8.0时,沼气中H2S的去除率达94.0%,Pseudomonas putida DS1对S2− 去除率达96.9%,硫化物的转化产物主要为单质S0

  • 江 婷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1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生物质多元醇水相催化合成烃类燃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水相催化合成汽油类烃燃料的关键技术及发展动态,并展望了水相催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 苏 明,匡增桂,乔少华,沙志彬,魏 伟,张金华,苏丕波,杨 睿,吴能友,丛晓荣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16-1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国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的调研,选取布莱克海台、水合物脊、墨西哥湾、日本南海海槽、韩国郁龙盆地、印度大陆边缘等区域,从水合物站位选择目的和站位选择依据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对比。研究指出,根据水合物的实际产出和赋存,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赋存于海底浅表层的水合物(一般在海底之下100 m范围内)和赋存于海底之下中−深层的水合物(一般在海底之下100 ~ 400 m范围内)。前者的主要识别依据为海水异常、含气流体运移通道和异常地形地貌特征,而后者的主要识别依据为地球物理异常反射特征、含气流体运移通道和有利沉积体。因此,如果将水合物的形成、聚集和分布比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运”和“聚”就构成了这个系统的“骨骼”和“血液”,它们将控制远景区内的水合物分布。将“水合物识别标志”、“有利沉积体展布”和“流体运移通道”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更准确地预测和描述水合物矿体的目的,这是今后海域水合物钻探站位选择依据的主要发展方向。

  • 臧小亚,梁德青,吴能友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31-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常常在自然界中的海底沉积物多孔介质孔隙中生成,同时水合物在工业上还能与多孔介质材料一起作为储存及分离气体的一种方式,因此开采利用水合物以及发挥水合物工业技术的前提都跟多孔介质有莫大的关系,对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特性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不同类型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及特性的研究文献,将多孔介质根据其孔径大小进行划分。结果显示,在微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侧重于气体的存储及运输方面;在介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受孔径影响较大;在大孔的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及分布的机理性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丰富甲烷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生成动力学理论,本文将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展望和思路。

  • 付 青,单英浩,朱昌亚,耿 炫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39-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介绍了微电网的概念和微电网的基本结构以及运行方式。其次,给出了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的定义,分析了其与传统大电网的不同,并提出了其3种控制结构。在分析比较3种控制结构的优缺点之后,介绍了微电网能量优化调度的模型和算法以及能量管理的频率和电压控制策略。最后,提出了今后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可能采用的方法和频率电压控制的研究方向。

  • 董韶峰,袁浩然,陈 勇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45-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有用能——火用的概念和起源做了简单介绍,并分别概述了化学火用和累积火用的基本理论以及在应用上的意义。指出了当前火用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投入产出火用函数”,并以此对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以及循环能源的转换利用进行了火用分析,得出了只有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和提高转换过程的火用效率,才能减缓地球火用衰减的结论。

  • 陈庆文,刘桂才,何军飞,马晓茜,杨 茹,胡善超,吴 婕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51-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技术点,而我国在动力电池上的标准仍然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因此,动力电池标准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国内标准为研究对象,从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的实际生产应用出发,以每种类型电池的多种性能作为分类依据,提出了动力电池标准的体系框架。

  • 周建华,刘 杰,程浩亮,苗 蕾,衣笠直己,许家友
    新能源进展. 2015, 3(2): 157-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15.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纳米SiO2冻干胶和ATO复合分散液涂覆在PET薄膜上,干燥后贴在玻璃上制成贴膜玻璃,研究了其光学、隔热温差等性能。结果表明,当分散液为10%SiO2 + 10%ATO时,所得贴膜玻璃具有较好的光谱选择性,可见光透过率为77.2%、近红外屏蔽波长(透过率小于10%)为1 500 nm、遮蔽系数为0.69;同时贴膜玻璃还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自制贴膜玻璃试验箱内空气温度比空白玻璃箱内空气温度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