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能源进展》官方网站!今天是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30
  

  • 全选
    |
  • 胡婉蓉, 林敏, 宋云龙, 董仁杰, 乔玮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85-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厌氧发酵是有机废弃物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重要技术手段,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会显著降低厌氧微生物的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工艺的处理效果。如何维持厌氧系统微量元素的平衡和有效供给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关于Fe、Co和Ni在厌氧系统的作用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而对于Se、W、Mo、Cu和Zn等非常规微量元素的作用还缺少总结和分析。产甲烷菌中有常见的代谢关键酶,另外有6种特有的辅酶,这些酶可以受到金属离子的刺激作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非常规微量元素促进厌氧微生物酶代谢活性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汇总了11种产甲烷菌的重要金属酶。总结了针对不同底物的中温和高温发酵工艺,添加微量元素促进发酵效率的结果。为调节微量元素提高厌氧发酵效率的研究提供参考。
  • 李修真, 徐晴, 窦润好, 石靖峰, 盛凯, 任兆亭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95-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烟气中的高灰分、高黏度、高腐蚀性成分不可避免地造成换热器烟气侧换热面积灰结垢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烟气换热器研究的焦点之一。三维变形管内的螺旋流增强了管内流体的湍动程度从而实现强化传热,基于其内部灰尘受气流携带而处于湍动便不易沉积的特点,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三维变形管几何参数、粒径、气体流速对灰尘颗粒沉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粒径范围内,烟气流速和三维变形管的几何参数对灰分沉积率有重大影响。随着螺距和烟气流速的增大,灰尘颗粒沉积率降低,然而灰尘颗粒沉积率随着长短轴比和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 王博, 李凯, 南东宏, 陆强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02-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会生成一系列高附加值化合物,其中1-羟基-3,6-二氧二环[3.2.1]辛-2-酮(LAC)是主要来源于纤维素的一种重要的脱水糖化合物,在有机合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常规热解过程中,LAC产率极低。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料、催化剂和热解条件,能够有效促进LAC的生成。基于此,本文对LAC的基本特性、热解生成机理以及选择性制备技术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生物质选择性热解制备LAC技术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 朱真真, 王进, 王沛丽, 钟乐, 徐刚, 许岩韦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10-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垃圾热值与地理区域、季节、年份等的关系,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46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和整理大量运营数据后,计算得到入炉生活垃圾的热值。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地区垃圾热值普遍高于北方,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生活垃圾热值最高,其中广东、江苏和浙江入炉垃圾热值均在7 400 kJ/kg以上;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季和冬季城市生活垃圾热值明显低于夏季和秋季,不同季节入炉垃圾的热值最大相差8% ~ 22%;各城市生活垃圾热值逐年增长。
  • 李锋, 陈娟雯, 岑继文, 黄文博, 夏静森, 胡灯明, 蒋方明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15-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超长重力热管是近年来被提出的用于干热岩地热能开采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方案通过工质的沸腾-冷凝相变来进行热量传输从而在地面获得地下数千米深的热量,突破了常规热管的热力输运距离。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改变液体工质的沸腾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常规热管的热力性能,但在超长重力热管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本文在自行搭建的超长重力热管实验系统(L = 40 m,D = 7 mm)中,以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为工质,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超长重力热管采热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SDS的加入降低了热管的最佳注液量。纯水工质的最佳注液率为30%(注液高度为6 m),随SDS浓度升高,最佳注液率降低至10%(注液高度为2 m)。实验还发现,SDS的影响在不同注液量条件下有很大区别:注液量较低(2 m)时,加入SDS后热管性能改善,随着SDS溶液浓度的升高,热管的采热性能提高;注液量较高(6 m)时,加入SDS后热管性能下降,随着SDS溶液浓度的增大,采热性能下降。分析热管测温点温度波动发现,加入SDS对不同注液高度工况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注液量较低时,SDS的加入使得热管整体壁温下降,这可能和常规热管中一样,是由于沸腾相变更加剧烈,壁面润湿性提升,从而提高了热管的采热性能。但在注液量较高时,加入SDS后,温度波动幅度减小且沿高度迅速衰减,这可能是由于工质表面张力的降低,沸腾时气泡聚并减弱,热管工作时产生的间歇沸腾减弱或消失,导致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下降。因为间歇沸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热管注液段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少散热。
  • 徐刚, 徐纯刚, 王敏, 蔡晶, 陈朝阳, 李小森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26-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温室效应加剧,CO2减排行动已迫在眉睫。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作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CO2分离技术,为CO2减排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相比于化学吸收、物理吸附、深冷分离和膜分离等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过程简单无副产物、条件温和的优势,为减缓CO2排放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中短期解决方案,以此为前提将允许人类继续使用化石燃料直至可再生能源技术广泛应用。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介绍了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的基本原理,并比较了水合物法分离CO2不同工艺的优劣之处,为进一步优化水合物法分离CO2工艺提供指导。
  • 彭盈钰, 金光荣, 苏正, 刘丽华, 刘杰, 翟海珍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33-1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TOUGH+HYDRATE数值模拟工具,探讨降压开采方案下天然气水合物藏(无下伏游离气水层)开采的地质参数。以单次单因子敏感性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统一变化幅度范围内研究某一储层参数(温度、压力、孔隙度、渗透率、水合物饱和度、地层厚度)的变化在60天短期与5年长期开采中对水合物开采结果的定性影响关系,并以变量敏感度为依据,定量计算储层地质参数对水合物开采评价指标的敏感度值。结果发现,在整个开采周期内,储层温度与分解气体量及产气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当水合物储层压力增大时,水合物分解气体体积随之减小,而在60天开采中,储层压力增大使得产气量增大,在5年开采中,储层压力的变化对产气量基本无影响,另外,储层压力与产水量之间呈线性增加的关系;水合物总分解气体量、总产气量与孔隙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对产气量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渗透率对水合物开采有明显的影响;水合物前期分解气体体积与产水量随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减小;在60天开采中,水合物厚度越大反而不利于水合物分解,但5年开采中,地层厚度增大,水合物分解量增大。另外,通过对地质参数敏感度计算发现,无论是以哪一开采指标作为水合物开采潜力的评价标准,水合物地层温度、地层压力以及绝对渗透率是三个至关重要的地质参数。
  • 姚军强, 吴志跃, 郑晓宇, 刘媛, 董仁杰, 乔玮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43-1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垃圾堆放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具有高化学需氧量、高悬浮性固体和高盐分等特点,处理难度大,成本较高。厌氧消化是渗滤液处理的重要工艺,文中汇总了5种主流的厌氧工艺在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等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技术特点,探究了这些工艺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碳酸钙沉淀导致管道堵塞,硫酸盐抑制微生物活性导致沼气产量下降,悬浮物浓度过高导致污泥流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厌氧工艺在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中的发展趋势,为工艺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新思路。
  • 傅德坤, 宋文吉, 陈明彪, 王瑛滢, 冯自平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51-1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刺参养殖的水温调控系统能耗大及适用性差等问题,提出基于冰源热泵的高效清洁供热及结合跨季节蓄冷实现全年冷热管理的技术思路,采用冰源热泵系统和跨季节蓄冷型冰源热泵系统对养殖水体温度进行调控,建立模型定量对比分析系统的运行能效及技术经济性。结果表明:(1)冰源热泵系统供热和供冷时的性能系数分别为3.33和3.39,全年一次能源利用率为1.05,比燃煤锅炉+冷水机组系统高出34.6%;费用年值最低,投资回收期为3 ~ 5年,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2)跨季节蓄冷型冰源热泵系统全年一次能源利用率为1.46,比冰源热泵系统高39.1%,全年运行费用最低;跨季节蓄冷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系统能效,大幅减少供冷运行费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 殷志刚, 王静, 曹敏花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58-1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石墨负极材料因具有比容量高、价格低廉以及环境友好等特性在锂电池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也显露出缺陷,如在循环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化导致微裂纹、石墨化度降低、接触损失、SEI膜变化、金属锂析出、不均匀性等缺点导致其在锂电池的循环中容量衰减。本文对负极材料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有关机理进行总结,并提出各种衰减机理的简要解决方法。
  • 周逸伦, 张亚群, 吴明东, 陈坤鑫
    新能源进展. 2021, 9(2): 169-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560X.2021.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确定,建设海洋能实验场对提高我国海洋能开发技术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以潮流能、波浪能实验场的建设发展为例,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外海洋能实验场发展现状和运行情况,并对其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对国内海洋能实验场的建设进展进行概述,从选址、匹配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新建成的海洋能实验场的功能特点,根据国际先进海上实验场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发展海洋能实验场所面临的难点提出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