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反映了在不同通量运行下TMP和膜渗透性变化。在初始通量[6 L/(m
2∙h)]运行61 d后,每日最大膜压仅从3.3 kPa增大至4.4 kPa,明显优于文献[4,7]报道的膜运行效果,每日最小膜压变化较小,对应的膜渗透性从1.67 L/(m
2∙h∙kPa)下降至1.36 L/(m
2∙h∙kPa),下降了18.6%,在第51 d之前,膜渗透性只下降了5.4%,第51 ~ 61 d下降了13.2%,表明在此运行阶段,膜运行形成的膜压增加会在膜休息期间得到完全恢复,认为此期间污染物并没有对膜造成明显的影响。当过滤通量增加至7 L/(m
2∙h) 后,日最大膜压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快速增大(62 ~ 64 d)、缓慢增大(65 ~ 70 d)、快速增大(71 ~ 76 d)。随着抽吸力的增大,混合液中的颗粒受力稳态被打破,进一步在膜表面沉积压实。一个运行周期内最大膜压(TMP-max)和最小膜压(TMP-min)差值(ΔTMP)的快速增大表明可恢复污染物在增加,同时膜透过性能迅速下降至初始的50%,但在调整初期,膜休息时的TMP-min尚可恢复至较低水平,随着可恢复污染逐渐转化为不可恢复污染,TMP-min也随着TMP-max的增大而增大,此时泥饼层厚度增加并逐渐密实,气体循环无法进一步将吸附的污染物冲刷掉。当TMP-max膜压急剧增加至14.9 kPa时,过滤通量降至5 L/(m
2∙h),TMP-max迅速降至11.9 kPa,然后在6 d内迅速增加至21.4 kPa,该阶段不可恢复污染也迅速增加。将过滤通量继续调至4 L/(m
2∙h) 后,TMP-max轻微下降后继续上升,此时膜的过滤性能已经严重下降,膜透过性能仅剩初始的7.9%。基于以上结果分析,发现在恒定过滤通量为6 L/(m
2∙h) 时,膜具有较好的运行效果,而增加过滤通量后容易造成不可逆污染,即使再进一步降低过滤通量也很难缓解不可逆污染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