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织物组分差异显著,导致其不同的热解特性,主要体现在热解温度区间段与失重率的差异。与化纤类纺织品相比,棉类纺织品热解温度较低。武景丽等
[25]利用热重分析在10℃/min升温速率下对棉布、羊毛线热解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白棉布整个热解过程包括水分析出(246℃之前)、快速热解(246 ~ 388℃)、缓慢热解(388℃之后)三个阶段,最大失重峰都出现在360℃左右,主要热解阶段集中在260 ~ 400℃;而羊毛线在温度升高至335℃时开始出现明显失重,在412℃处出现最大失重峰,487℃时反应基本结束,质量损失达79%。潘敏慧
[24]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光谱分析研究了织物的热解,发现棉纤维在300 ~ 410℃失重明显,热解反应剧烈,最大失重峰对应温度为373℃,此时的失重率为85%;产物主要包括C=O醛酮类、CO
2、C-O酚类、C-H烷烃、CH
4、CO以及H
2O。罗永浩等
[29]对尼龙织物的热重分析发现,在40℃/min的升温速率下,织物的热解曲线为单一的失重峰,主要热解温度区间为400 ~ 500℃,失重率超过93%。武桐
[35]利用热重分析对尼龙6和尼龙66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种织物挥发分析出阶段的温度区间均为400 ~ 500℃,失重率超过90%。张明振等
[36]对棉、麻、真丝、涤纶4种典型纺织品热解反应失重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纺织品热解失重过程受到样品成分影响很大,棉在270 ~ 430℃温度范围内热分解失重约达75.27%,涤纶在350 ~ 500℃的失重量约达到整个失重的88.37%;棉的失重过程终止温度较低,热解失重速率较高,较早完成主要的裂解过程并形成炭化物残渣;麻和真丝的主要热分解失重温度范围分别为290 ~ 600℃和300 ~ 550℃。诸亦成等
[37]在氮气气氛中对涤纶、锦纶、腈纶、毛、棉以及黏胶六种纤维进行热失重性能分析,结果显示棉、羊毛、黏胶、锦纶、腈纶以及涤纶主要热解温度阶段分别为345 ~ 385℃、260 ~ 500℃、316 ~ 368℃、424 ~ 484℃、314 ~ 468℃和418 ~ 465℃,在600℃时质量残余分别为12.6%、26%、15.6%、3.8%、42.1%和18.3%。与涤纶纺织品相比,棉纺织品在热解过程中最活跃,棉纺织品的表观热解活化能低于涤纶纺织品,而涤纶纺织品需要更高的分解温度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