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和青霉素都属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为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从而达成裂解细菌的效果。青霉素作为最早及最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在感染类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兽用抗生素的比例逐年升高。据统计,每年畜牧业排放的抗生素总量达到总排放量的84%以上
[31]。WEN等
[32]研究了青霉素模拟废水在MFC中降解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青霉素作为辅料添加时,MFC的最大输出功率大幅度提高。在添加50 mg/L青霉素和1 g/L葡萄糖的模拟废水中,青霉素的降解率达到了98%,最大功率密度为101.2 W/m
3。青霉素的抗菌谱一般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头孢则属于广谱抗生素且不易过敏,因此当前临床上头孢的用量要大于青霉素。WEN等
[33]进一步研究了头孢曲松钠在MFC中的降解效果,发现头孢曲松钠的添加大幅度提高了MFC的输出功率,达到了对照组的6倍,且头孢曲松钠经过完整产电周期的降解后,去除率达到了91%,此时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1 W/m
3。丁予涵等
[34]利用MFC去除水中的低含量头孢他啶时发现,当头孢他啶的投加量为0.2 mg/L时,微生物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且优势菌种从球状菌变成了短杆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头孢唑啉钠,在MFC中均达成了90%以上的降解率,且相比于无抗生素添加组,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均大幅提高
[35,36]。以上结果表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仅可以作为MFC的底物被微生物代谢分解,实现抗生素废水的减容减害处理,还可以从抗菌机制上出发,通过作用于MFC阳极产电菌的细胞壁,降低电子跨膜传递的表观内阻,实现产电输出的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