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了提高相变材料的换热效率,研究人员尝试在相变材料中添加膨胀石墨
[6,7]、膨胀珍珠岩
[8,9]和高导热纳米颗粒
[10,11,12]等方法。然而,这些技术对应的产品生产工艺异常复杂,制造成本相对较高。更值得注意的是,添加物和相变材料不良的混合可能导致相变材料存在严重的局部热性能差异,进而严重影响材料的整体性能表现。因此部分研究人员在相变材料中添加骨架以强化传热。ZHANG等
[13]通过构建体心立方(body center cubic, BCC)和面心立方(face center cubic, FCC)两种泡沫金属骨架结构,发现在相变材料中添加泡沫金属骨架有助于提高相变材料的热传导性能,改善温度分布。ZHOU等
[14]利用四参数随机生长法(quartet structure generation set, QSGS)生成了均匀和非均匀多孔氧化镁陶瓷骨架,并将其嵌入碳酸锂和碳酸钾混合制成的相变材料中。研究表明,合适的非均匀孔隙结构可以在不损失对流传热效果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热传导,具有非均匀孔隙网络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完全熔融时间比均匀孔隙网络材料的熔融时间短。虽然骨架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热,但是会增加相变储能系统的复杂性,包括制造、装配和维护等方面的难度。骨架通常需要使用3D打印技术生成,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骨架只能停留于理论分析,并不能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使用中去。于是研究人员将骨架不断地简化,翅片可以看作一种简化骨架。关于翅片,研究人员也开展了大量研究。PARSAZADEH等
[15]在热源管布置螺旋翅片,分析了翅片布置角度对储能单元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翅片角度从 -45° 改变为45° 会形成更大更强的涡度,有利于增强对流传热,正翅片角度对相变材料的融化传热特性有显著影响。刘立君等
[16]研究了偏心分形翅片结构对相变材料熔化过程的影响,发现偏心分形翅片比偏心矩形翅片更能促进自然对流。张永学等
[17]通过改变翅片形状,研究了其对相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雪花型翅片相比普通纵向排布的翅片传热速率更高,模拟的温度均匀性更好。与传统翅片相比,针翅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表面积,同时生产制造成本较低、安装维护较为方便。HUANG等
[18]对微针翅片散热器进行了流动沸腾实验,使用氨作为工质,覆盖了34 ~ 182 kg/(m
2∙s) 的质量通量和752 ~ 1 397 W/cm
2的热通量。实验结果表明,微针翅片通过增加成核点、增强流动混合和破坏边界层来提升热传递效率。张延静等
[19]采用水和柴油进行换热实验,对不同倾斜角度的针翅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针翅角度为30° 时,对边界层扰动效果最佳,换热效果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