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能源农作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乡村的生态环境,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以及被忽视的生物质资源,如被废弃的玉米、甘蔗等秸秆对农村生产、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这些被废弃的玉米、甘蔗等秸秆可被资源化处理制作成为有机肥、饲料、颗粒燃料以及各类手工艺品
[11]。将秸秆进行生化处理,可生产乙醇、沼气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环境污染和液体燃料缺乏的问题
[12]。以部分作物秸秆为例,通过先进技术和工艺将秸秆制成沼气利用,农民每亩可增加收入约300元
[13]。在能源作物的发展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业废物可以通过特定的技术和处理方式,变成生产的原材料,实现废物向资源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短缺与降低环境污染
[14-15]。我国现有可开发的边际土地面积近8.254 × 10
7 hm
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3%,虽然暂时不宜将其垦为农田,但可种植某些环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高效能源作物
[16]。阮小春等
[17]对利用坡耕地种植能源作物进行研究,发现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木薯是一种耐旱、易种易收的能源作物,江西省东乡县利用荒山荒坡发展木薯产业并且扩大至周边七个县(市、区),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收入
[18]。利用边际土地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种植沼气专用能源作物,按一个种植周期来算,每亩至少可额外增加收入500 ~ 800元
[13]。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使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合理共享土地资源,这样既能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又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同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
[15,19-20]。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甜高粱产业就可为农村增加2 256亿元的净利润
[21]。能源作物的种植与利用是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