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铜铟镓硒柔性电池与碱金属掺杂
2 柔性电池碱金属掺杂技术进展
2.1 吸收层生长前掺杂
Table 1 The alkali doping treatments before the growth of absorber film表1 吸收层生长前掺杂方法 |
碱金属掺杂方式 | 基底材料 | 吸收层生长方式 | 生长温度(最高)/ ℃ | 研究机构 | 效率水平/出自机构 |
---|---|---|---|---|---|
含碱金属阻挡层 | 不锈钢 | 共蒸发 | 550 ~ 570 | 韩国中源大学[15],德国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16,17],韩国仁荷工业专门大学[18],日本富士公司[19] | 15.8%/德国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 |
钛 | 共蒸发 | 500 ~ 550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20] | 17.4%/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 |
含Na前驱体 | 不锈钢 | 共蒸发 | 550 ~ 570 |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21],德国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22,23],德国亥姆霍兹柏林研究中心[24] | 15.2%/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
磁控溅射 | >500 | 美国Dow公司[30],美国密歇根大学[25] | 14%/美国密歇根大学 | ||
钛 | 共蒸发 | 500 ~ 550 | 日本青山学院[26],德国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27] | 17.9%/日本青山学院 | |
聚酰亚胺 | 共蒸发 | 420 ~ 480 | 德国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27],德国亥姆霍兹柏林研究中心[28,29] | 15.1%/德国亥姆霍兹柏林研究中心 | |
含Na的Mo层 | 不锈钢 | 共蒸发 | 460 ~ 480 |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31] | 14.4%/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
共蒸发 | 550 ~ 570 | 中国台湾元智大学[32],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33],韩国LG公司[34],韩国能源研究院[35],韩国大田电子与远程通信研究所[36] | 15.04%/韩国能源研究院 | ||
磁控溅射 | >550 | 瑞典Midsummer公司[37],美国MiaSolé公司[38] | 20.56%/美国MiaSolé公司 |
2.2 伴随吸收层生长掺杂
Table 2 The alkali doping treatments with the growth of absorber film表2 伴随吸收层生长掺杂方法 |
碱金属掺杂方式 | 基底材料 | 吸收层生长方式 | 生长温度(最高) / ℃ | 研究机构 | 效率水平/出自机构 |
---|---|---|---|---|---|
NaF参与共蒸发 | 不锈钢 | 共蒸发 | 550 ~ 570 |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43],德国太阳能和氢研究中心[23] | 15.8%/朱拉隆功大学 |
含Na的铜铟镓硒四元靶材 | 聚酰亚胺 | 飞秒激光沉积 | 300 |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46] | 未有好的电池特性 |
2.3 吸收层生长后掺杂
Table 3 The alkali doping treatments after the growth of absorber film表3 吸收层生长后掺杂方法 |
碱金属掺杂方式 | 基底材料 | 吸收层生长方式 | 生长温度(最高) / ℃ | 研究机构 | 效率水平/出自机构 |
---|---|---|---|---|---|
沉积后处理方式 | 不锈钢 | 共蒸发 | 460 ~ 480 | 法国太阳能光伏研究所[47],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48] | 17.7%/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
550 ~ 570 | 日本日东电工[49],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50],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51] | 17.3%/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 |||
聚酰亚胺 | 共蒸发 | 500 ~ 550 |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7,10,12-14],日本东京工业大学[52] | 21.4%/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