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丽等
[5]计算了春分日12时刻定日镜场的余弦效率、大气透过效率以及腔式吸热器开口平面上的截断效率,将这三项的乘积定义为地面利用效率用于限制定日镜场的布置范围,但春分日12时刻的镜场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真实反映镜场全年光学效率的分布情况。房淼森等
[6]对定日镜的能量传输效率进行了建模,对不同纬度地区全年镜场能量传输效率进行计算,并通过设定传输效率阈值确定日镜场的边界,但其60 min的采样时间间隔及20 m的采样距离精度可能产生一定误差从而影响定日镜场高效布局。高博等
[7]采用自适应引力搜索算法对定日镜场进行优化布置,优化后的定日镜场的年均效率值为60.49%,镜场年均效率提升3.62%。BESARATI等
[8]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发电功率为50 MW的塔式太阳能定日镜场进行优化,使用594个定日镜获得了68.30%的年日照加权效率。LI等
[9]采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PSO-GA)对拉萨塔式太阳能3 450个定日镜进行优化,年效率从50.74%提高至56.48%,提高了约5.7%。